列宁的条件就是一般的条件,因此,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考察俄国政治遗产的哪些部分为哪些马克思主义者所吸收。列宁思想的渊源是不容易清理清楚的,大量思想都是复合的。”在作者看来:“列宁的马克思主义有其特色。它在世界性的马克思主义运动中属于一种特殊的倾向。他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大部分是真诚的。但他的思想不是21世纪有权自称为马克思主义继承者的唯一版本;而且,它的渊源在若干重要方面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第一种观点是不严肃的,明显带有强烈的政治偏见。第二种观点虽然是严肃的,但片面夸大列宁思想的俄国特色,从本质上否认他的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性质,也不是实事求是的。第三种观点反对把列宁看作全知的天才,肯定他的思想的基本性质都是正确的,但把列宁思想的变化发展看成前后矛盾,抹杀他的思想的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则是片面的。
第四种观点既肯定它的基本性质,又肯定它的俄国特色,《列宁传》导言 比第三种观点具有更多真理性因素,但把列宁思想与其他马克思主义流派完全并列起来,这种评论也有片面性。那么,究竟怎样评价才算是正确的呢?下面简略地说说我们的看法。
列宁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个结论,只要认真地读过列宁的一些著作,客观地看一看列宁所从事的革命实践,只要不抱有政治偏见,是不难得出来的。事实上这个结论也是具有不同政治见解、不同世界观、不同意识形态的学者们多数所认可的。
多数学者也一致肯定列宁的思想有其特色。意见分歧出现在如何认识和评价它的特色。我们想从以下几点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列宁思想是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这当然不是说,马克思的理论是脱离实践的或没有加以实践的,而是说,在把列宁的思想同马克思的思想加以比较时,可以看出它们在和实践的关系上有一定的区别:在马克思的时代,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还不是一个实践问题,马克思承担的历史任务主要是在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也在从事工人运动的斗争中,创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即科学社会主义及其主要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
而在列宁的时代,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已经是一个实践问题,尽管当时俄国民主革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但俄国已经成为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民主革命一旦实现,将立即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这就造成列宁在理论上的特色:侧重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运用于分析新的世界历史时代和俄国的社会条件与现实斗争,包括理论斗争,并在运用中加以系统化、丰富和发展,提出了俄国革命的战略和策略,创立了关于无产阶级先锋队——共产党的系统理论以及关于过渡时期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
这后面几项,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或者是没有的,或者是极其抽象和笼统的。如果可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创始人,那么,列宁就是这个理论的发扬光大者和实践者。
二、列宁思想是20世纪上半叶的马克思主义。10年以前许多人都还认为现时代仍然是列宁所说的时代,即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确切点说,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时代。
当然,就资本主义总有一天要消灭这一点来说,既然社会主义已经诞生了,把从它诞生之日起到资本主义完全灭亡之日止的时代说成是这样的时代,也是说得通的,但要从列宁所说时代的具体内容来说,20世纪上半叶和下半叶确有不能忽视的重大差别。
从列宁的时代来看,帝国主义世界呈现出一片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末日景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剑拔弩张,矛盾尖锐到白热化程度;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愈演愈烈,民不聊生,劳资矛盾日趋激化;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促进了革命高潮的到来,到处形成着被统治者活不下去而统治者也统治不下去的局面。
列宁收集了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资料,并进行了深人的分析,得出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的结论,是有根据的。
列宁在世时出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帝国主义的灭亡、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席卷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浪潮,在列宁去世后又出现了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法西斯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东欧、东方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
东欧和东方的社会主义革命往往被看成似乎与帝国主义无关,其实,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势力已形成两个世界性体系,囊括了一切国家和地区,因此,世界上任何地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都是对帝国主义体系的打击和突破。但是,第二次大战后的形势发展改变了大战前的趋势,这是列宁没有料到的,也是很多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没有料到的。
大战使世界主要大陆——亚欧大陆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但和平到来不久,生产不但得到了恢复,而且得到了明显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似乎是恢复了青春,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的奇迹。
在此基础上,加上资产阶级政府的一些措施,三四十年来经济危机推迟或减轻了,劳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也逐渐缓和了,资本主义制度似乎表现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不仅20世纪上半叶,甚至50年代,恐怕很少有马克思主义者曾预料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会出现这样高的生产力水平和这样高的相当普遍的生活水平,会出现两种制度相对稳定、和平共处,其关系日趋缓和,甚至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的局面。
如果说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才开始自觉地向资本主义制度学习的话(例如学习资本主义制度如何在经营管理中使劳动者的利益同自己的劳动密切结合起来,如何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调节社会生产),那么,资本主义国家早就在经济计划、福利政策等方面向社会主义制度学习了。
由于现代科技和工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一些全球性问题,如生态平衡的破坏(野生动植物的灭绝、森林减少、沙漠扩大等)、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海洋河流污染、土地污染等)、核战争的可能的普遍毁灭、人口爆炸等,都是超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要世界各国共同加以解决的。如果说人类共同利益在从前只是一个抽象概念的话,在今天就是具体的实际的存在了。
这就有可能和有必要实现比较持久和广泛的世界性和平。尽管40年来,局部战争至今不断发生,也出现过几次大战危机,但从总趋势来看,和平的因素在上升,战争的因素在下降,各国关系,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日趋缓和。
总之,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形势同列宁在世时以及列宁逝世之后比较起来有了明显的区别。列宁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因而也有了清楚的表现,对许多问题我们当然不能照搬列宁的论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