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刚反唐》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生动讲述了名将薛仁贵之孙薛刚的传奇经历。故事中,薛刚在元宵佳节闹花灯时意外酿成大祸,不慎杀害皇子,导致唐高宗李治受惊过度而驾崩。野心勃勃的武则天借此机会夺取皇位,并对薛家满门抄斩。为报家仇国恨,薛刚远赴西凉借得百万雄师,拥立庐陵王李显起兵反武,最终成功恢复李唐江山。这个跌宕起伏的故事虽然精彩,但其中有多少历史真实性呢?
根据史料记载,薛仁贵确实有位孙子曾起兵反唐,但此人并非薛刚,而是薛嵩。薛嵩是薛仁贵第五子薛楚玉之子,与小说中的薛刚并非同一人。作为将门虎子,薛嵩自幼随父驻守燕蓟边境,练就了一身过人的骑射本领,更以惊人的臂力著称。他性格豪爽刚烈,颇具先祖遗风。
当时的唐朝已不复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辉煌景象。曾经\"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况不再,年迈的唐玄宗沉溺于享乐,整日与体态丰腴的杨贵妃寻欢作乐,朝政大权尽数落入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手中。正直刚烈的薛嵩不屑阿谀奉承,空有一身抱负却无处施展,内心郁结难平。
天宝十五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早有不满之心的薛嵩趁机投奔叛军首领安禄山。在战场上,他勇猛善战,屡建奇功,很快获得安禄山赏识,被擢升为相州刺史。然而随着战局变化,叛军节节败退,审时度势的薛嵩为保全家族和自身性命,主动献出相、卫、洺、邢四州归降唐朝。朝廷念其出身名门又主动投诚,不仅赦免其罪,还封他为昭义节度使,使其从叛将摇身变为一方诸侯。
展开全文
归顺后的薛嵩对朝廷宽大之恩感激涕零,在任期间勤勉尽责。他大力整顿吏治,恢复民生,为战后重建作出重要贡献。在其治理下,昭义镇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朝廷为表彰其功绩,先后加封他为高平郡王、检校尚书右仆射,使其官位远超父祖。大历七年(772年),薛嵩走完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享年六十一岁。与演义中薛刚的结局不同,这位历史人物最终以功臣身份善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